close

利邦.jpg

作者:艾利‧利邦
翻譯:賴慧芸
出版社:遠流
出版日期:2012年6月初版 / 2012年9月二版

 

本部落格所有書籍封面版權全歸原出版社所有,如有侵權請通知。
以下純屬個人看法與心得,有人物與劇情大雷,請斟酌觀賞。



此書中譯本全名為「利邦上尉東印度航海歷險記-一位傭兵的日誌1617-1627」,根據內文介紹可得知這份手稿並不是作者寫完立刻發表成書,而是在將近兩百年後的1865年在瑞士某一間屋子內發現以法文寫成的日誌原稿,由於沒有標著作者姓名因此無從得知作者為何人,多虧後世的翻譯者和研究者從中找到蛛絲馬跡,配合十七世紀的荷蘭東印度公司(簡稱VOC)所留下的紀錄,確認該手稿的作者是瑞士籍的艾利‧利邦上尉。

沉睡多年的工整手稿或許並非艾利‧利邦上尉第一手的親筆稿件,不過經由法文版的編輯以及中文版的研究學者幾經查證其他史料,書中提及的歷史事件大多有其依據可循,再說編譯者十分用心地插入註解以及各式補充,對於想要一窺十七世紀傭兵生涯的現代讀者來說,仍舊是一份非常值得參考的個人資料。

當年本書剛上市依稀記得在書店曾經翻閱過,當時的我尚未對十七世紀台灣史產生興趣,白白錯失收藏機會,多年後在網路上得知有此一書,借助於圖書館之力得以觀其內容,如果翻譯與紀錄正確無誤的話,這本書大概是目前台灣中譯本裡頭年代最為古老的VOC傭兵日誌,艾利‧利邦上尉比「熱蘭遮城日誌」中的上尉拔鬼仔還要早來到台灣,幾乎跟著初代荷蘭總督宋克同一時期歷經過大大小小各種戰役。

澳門、澎湖、台灣等地,跟隨這群傭兵足跡,彷彿見證古老台灣面貌的其中一部份。

日誌中以第一人稱口吻敘述所見所聞,從北海捕鯨到亞洲各國,橫跨數千公里,生動活潑的筆法躍然紙上,就算不把本書當作真正的歷史紀錄看待,而是一本消遣用的虛構歷險遊記,本書可謂毫不遜色。

也因為上述種種優點,一年多前翻閱著從圖書館借來的書籍不禁令我大嘆相見恨晚,然而找遍各大網路書店平台以至於二手書商,得到的皆為絕版的壞消息,甚至找上原出版社遠流更是告訴我沒庫存不會再版,找到最後心灰意冷宣告投降,差點透過網路拍賣去跟中國書商買簡體字版來收藏。

只是如此一來,就得違背我個人對於歷史書盡可能不買簡體字版的原則,尤其牽涉到台灣歷史更是必要,原因是什麼?我想大家都知道。

即便想打破自我原則,網路書商卻對我的發信詢問置之不理,恐怕那邊也是絕版狀態居多。

就在快向現實屈服,考慮著要不要乾脆購買電子書的前夕,皇天不負苦心熊,終於讓我尋覓將近兩年後在茫茫網海之中撈到一本庫存中的庫存。

拿到實體書的瞬間,首先發現書封和網路圖的不同,經過詢問店員得知似乎原本可能就是這樣的狀態,再翻閱版權頁看到有兩個出版日期,可見其實當年這本書賣得並不差,三個月內便再版,加上對照我自己不可靠的印象,除了書店庫存弄丟書封這個可能性以外,大膽猜測網路上的書封乃是第一版,等到第二版再印時,為了省錢或者是某些因素,於是出版社去掉了包在外頭的那層精美書皮。

固然書的內容才是重點,少那張美麗書皮還是不免有那麼一點小遺憾就是了。

漫漫尋書路至此總算畫下句點,不得不感嘆台灣書市真的很小眾,喜歡買冷門實體書的讀者下手必須快狠準,否則下一次不知道還有沒有如此好運降臨。

P.S
2020年八月底捷克國會議長率領89人訪問團來台時,某大學校長引用本書中的片面資料,對著來賓講述四百年前的台灣人民生活狀況使用「衣不蔽體」一詞,因而鬧出一場失言風波。

看過此書的學者雖跳出來替人緩頰,說這本書內容確實這樣書寫當時的台灣原住民,某大學校長該注意的是用字遣詞上的再三斟酌。

四百年前一本見聞遊記讓新聞燒了一兩天,卻不見遠流出版社藉機推銷一下自家書籍,或許因為絕版多年想推銷也辦不到吧?一個推廣舊書的大好機會平白流逝,實在可惜至極。

arrow
arrow

    冰熊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